2008金融危機中房利美(Fannie Mae)房貸債券證券化的始末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之一,是美國住房市場的泡沫化與次級抵押貸款(subprime mortgages)的氾濫,而房利美(Fannie Mae,全稱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作為政府贊助企業(Government-Sponsored Enterprise, GSE),在房貸債券證券化(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MBS)中扮演關鍵角色。房利美與其姊妹機構房地美(Freddie Mac)共同佔據美國抵押貸款市場近一半份額,它們的證券化活動不僅擴大了住房貸款的規模,也放大風險,最終成為系統性崩潰的傳導中樞。以下從緣由、過程及危機成因三方面介紹。
緣由:政策推動與市場壓力下的風險擴張
房利美成立於1938年,目的是透過購買銀行抵押貸款、提供流動性,促進美國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擁有權。早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為刺激經濟與社會公平,便透過立法強制房利美增加對低收入與少數族裔的貸款比例。1992年的《住房與社區發展法》(Hous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ct)要求房利美至少將30%的貸款用於「可負擔住房」;克林頓政府於1995年將此比例提高至42%,並在1996年達50%;布希政府則進一步推升至2007年的56%。這些「可負擔住房目標」(Affordable Housing Goals)源於政治壓力,旨在實現「全國住房擁有策略」(National Homeownership Strategy),讓更多人入市買房。
同時,2000年代初的低利率環境(聯邦儲備局將利率從6.5%降至1%)與全球資本流入(如亞洲儲蓄過剩),刺激住房需求暴增,房價從2000年至2006年上漲逾80%。房利美面臨來自 華爾街投資銀行的競爭壓力,為維持市場份額,它開始涉足更高風險的次級貸款(借款人信用分數低、無首付或可調整利率貸款)。儘管法律禁止房利美直接發放次級貸款,但從2004年至2006年,它仍購買了價值4340億美元的次級MBS,以滿足HUD(住房與城市發展部)的監管目標。然而,房利美主要仍持有「符合標準」(conforming)貸款,其次級及Alt-A(次優級)貸款曝光僅佔整體次級市場約1/6,真正風險主導者為私營部門的MBS與CDO市場。 這種政策與市場雙重驅動,導致貸款標準鬆綁,次級貸款佔總房貸的比例從1996年的約9%上升至2007年的高峰,而同期違約率亦激增。
此外,GSE的半政府、半私營結構加劇問題:投資者預期政府不會讓其倒閉(implicit guarantee),造成嚴重道德風險。管理層為追求盈利與股價上漲,也承受高槓桿壓力(約20倍),進一步低估風險。
過程:從貸款池化到全球分銷的證券化鏈條
房利美的證券化過程是典型的「發起-轉移」(originate-to-distribute)模式:銀行或貸款發起人發放抵押貸款後,將其出售給房利美;房利美再將數千筆貸款池化(pooling) ,形成MBS,並保證投資者能及時收到本息支付(儘管無完整政府擔保)。這些MBS被切割成不同風險等級的「層級」(tranches),高級層(senior tranches)獲AAA評級,低級層吸收初始損失。房利美主要處理符合標準貸款(借款人信用良好、貸款額低於一定門檻),但在危機前夕,它擴大購買Alt-A及部分次級貸款,市場份額 從2003年的44%降至2007年的33%,但總規模仍龐大。
具體流程如下:
1. 貸款發起:銀行放寬標準,發放無首付、僅付息或可調整利率(ARM)的次級貸款,借款人多為信用弱勢者。
2. 池化與證券化:房利美購買後,將貸款打包成MBS,透過特殊目的工具(SPV)發行給投資者。華爾街則進一步將MBS重組為債務擔保證券(CDO),甚至合成CDO(使用信用違約掉期CDS放大槓桿,不需實物資產)。
3. 全球分銷:MBS獲高評級後,吸引銀行、養老基金與外國投資者購買,總市值達數兆美元。房利美保證使MBS視同AAA公司債,隱含道德風險,投資者低估風險。
此過程雖提升住房流動性,但也創造了「評級套利」(ratings arbitrage),讓高風險貸款偽裝成安全資產。2004-2006年,美國新房貸款總額激增,次級貸款佔比達20%。
最後為何造成金融危機:泡沫破裂與系統性傳染
房利美的證券化雖非危機首要元兇(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FCIC認為華爾街私人證券化更主導),但其參與放大住房泡沫,並在崩潰時引發連鎖反應。2006年房價達峰後下跌約30%( 依Case-Shiller指數),次級貸款違約率從2007年起暴增(ARM利率重置導致每月還款翻倍),引發止贖潮(foreclosures),MBS價值蒸發約1.9兆美元。
關鍵事件:
- 2007年:4月New Century Financial破產;6月Bear Stearns對沖基金崩潰,暴露MBS風險;違約率年增75%。
- 2008年3月:Bear Stearns獲聯儲局救助。
- 2008年9月7日:房利美與房地美虧損逾2000億美元,被政府接管(conservatorship),財政部承諾最多提供4450億美元資本支持,實際注入約1900億美元,以穩定 MBS市場。
- 2008年9月15日:Lehman Brothers破產,信用市場凍結。
危機成因在於:
(1) 槓桿過高:機構持有大量MBS,房價跌時資產負債表蒸發,銀行間拆借停止;
(2) 傳染效應:CDS不履行放大損失,全球銀行損失約2.5兆美元;
(3) 監管缺失:房利美隱含政府支持導致風險低估,導致美國GDP收縮5.5%、失業率達10%、家庭財富蒸發15兆美元,波及歐洲銀行損失逾9400億歐元。
總之,房利美的證券化從促進住房夢想起步,卻在政策失衡與市場貪婪下淪為危機放大因素。危機後,美國通過《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 Act)加強監管,房利美至今仍處於政府監管下,提醒金融創新須配以風險控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