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ex

2025年3月19日 星期三

美股收盤狀況 : 2025.3.19

 此為紀錄非投資建議, 投資有風險, 買賣多小心

本文主要為實驗 AI 發掘其可能性; 此資料有些是 AI 輸出, 不一定正確, 請自行多方查證

樣板紀錄在:

    AI幫你看新聞:每日美股收盤新聞分析樣板

--

上回紀錄: 美股收盤狀況 : 2025.3.7


今日日期:2025年3月19日

  1. 請分析美股重要指數漲跌原因


道瓊指數
主要因市場普遍擔憂特朗普最新一輪貿易關稅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同時部分防禦性行業表現相對穩健,抑制跌幅過大。

S&P500:

受科技股重挫影響明顯,加上市場對通膨前景與全球貿易摩擦持續憂慮,導致大盤普遍走軟

Nasdaq指數:

Nasdaq指數同樣下跌,主要由於人工智慧及高成長科技股(如Tesla、Nvidia等)在近期遭遇拋售,市場情緒偏向避險。

費城半導體指數:

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因為市場對半導體行業的需求前景感到不安,尤其是在全球供應鏈問題和需求減少的背景下,投資者對該行業的未來表現持謹慎態度。


  1. 美國國債市場狀況

    • 三個月期國債:殖利率約為4.308%。
    • 二年期國債:殖利率約為4.044%。
    • 十年期國債:殖利率約為4.285%。
    • 二十年期國債:殖利率約為4.626%。
    曲線顯示短期與中期收益率間存在輕微倒掛(三個月 v.s. 兩年期),市場對未來經濟增長的悲觀預期,可能導致投資者更傾向於購買長期國債,以尋求安全收益率。

    美國國債殖利率倒掛

        德國國債政策變化 - 美股收盤狀況 : 2025.3.7

---

  1. 今日我的重要個股相關新聞



  • 台積電ADR
在美追加投資千億美元 - 美股收盤狀況 : 2025.3.4
  • Microsoft
       微軟 AI 投資趨向謹慎, 如後
  • Amazon:股價下跌,電子商務和雲服務受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影響,市場擔心零售業務的增長放緩。
  • Meta
                Meta AI 整合問題, 如後

 社交廣告市場復甦 - 美股收盤狀況 - 2025.2.26

  • Alphabet
               Google 併購 Wiz,  如後
  • Apple:iPhone銷售預期受貿易政策影響

市場擔憂 Apple 供應鏈 - 美股收盤狀況 - 2025.2.27

Apple 產品銷量下降/市場競爭壓力 - 美股收盤狀況 - 2025.2.26

  • Tesla:電動車市場競爭加劇,關稅可能影響進口成本
               Tesla 中國市場競爭加劇 如後

Tesla 歐洲銷售不佳 - 美股收盤狀況 - 2025.2.25

Tesla 中國自動駕駛狀況 - 美股收盤狀況 - 2025.2.24

Tesla 電動車需求放緩 - 美股收盤狀況 - 2025.2.24

  • Nvidia:市場對AI需求放緩的擔憂,供應鏈限制和關稅擔憂。

---

  1. 本周是否有我的重要個股已公布財報, 或將要公布財報的財報預測

Nvidia:

Microsoft:

         推估下回財報可能是四月底(未確定)

        Apple 

 推估下回財報可能是五月

 

---

  1. 本週已公布的經濟數據, 和將要公布的經濟數據

日期星期經濟數據名稱

2025-03-17星期ㄧ 二月零售銷售數據
2025-03-19星期三 聯準會會議政策記要


  • 二月零售銷售數據:月增 0.2%,低於市場預期的0.6%。

--- 
  1. 本日重大影響美股的經濟事件

  • 聯準會政策會議紀要與鮑爾證詞預期
    投資人密切關注聯準會即將公布的政策會議紀要及鮑爾即將向國會作證的情況,這將對未來利率政策及市場流動性產生關鍵影響。
  • 最新的經濟數據顯示出消費者支出減少,這對市場信心造成壓力。
  • 全球經濟放緩的擔憂加劇,特別是來自中國和歐洲的經濟數據不佳,影響了投資者對美股的看法。

===

Microsoft AI 投資趨向謹慎

微軟的數據中心租約取消

微軟最近取消了在美國的部分數據中心租約,這一舉措被分析師解讀為該公司可能面臨AI基礎設施過剩的信號。根據TD Cowen的報告,微軟的這一決定可能是出於對自身建設過多AI算力的考量,並且可能是為了優化運營成本和提升基礎設施效率。儘管如此,微軟仍然重申將堅持其在2025財年內投資超過800億美元於AI相關基礎設施的計劃,這顯示出公司對未來AI市場的長期承諾。

微軟CEO對AI市場的謹慎看法

微軟首席執行官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對於AI市場的未來持謹慎態度。他指出,儘管AI技術的進步顯著,但目前AI仍未能為商業和消費者帶來實質性的價值。納德拉強調,企業應該更加關注AI是否能夠產生 實際的商業回報,而不是盲目追求技術的最新潮流。

此外,納德拉也提到,微軟在AI基礎設施的擴張上將更加謹慎,這可能意味著未來的資本支出將會更加理性,並且會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調整。這一策略的調整反映了微軟對於AI市場變化的敏感性,以及對於未來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影響。

===

特斯拉中國市場競爭加劇


最近,特斯拉的股價因為來自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激烈競爭而大幅下跌,特別是比亞迪、小米和小鵬等品牌的崛起,對特斯拉造成了顯著的市場壓力。

競爭加劇的背景

  1. 中國市場的變化:比亞迪在最近的發布會上推出了其新自駕系統「天使之眼」,並計劃將其應 用於所有超過人民幣10萬元的電動車型,這使得比亞迪的產品在市場上更具吸引力。這一策略不僅提升了比亞迪的產品價 值,還使其在價格上保持競爭力,進一步侵蝕了特斯拉的市場份額。

  2. 銷量下滑:根據報導,特斯拉在中國的銷量在2月份出現了近49%的驟降,這是自2022年以來的 最低水平。相比之下,比亞迪的銷量卻大幅增長,顯示出消費者對本土品牌的偏好正在上升。

  3. 價格戰的影響:隨著中國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加劇,特斯拉不得不進行多次降價以維持其市場份 額,這雖然短期內可能提升銷量,但卻大幅壓縮了利潤空間,讓投資者對其未來的盈利能力產生擔憂。

===

Meta AI 整合問題介紹

Meta AI的整合背景
Meta正在將其人工智慧(AI)技術整合到旗下的社交媒體平台,如Instagram和Facebook。這一舉措旨在提升用戶互動,但卻引發了廣泛的爭議和用戶不滿。

AI生成評論的實驗
Meta最近開始測試AI生成的評論功能,這意味著用戶在Instagram上可以使用AI自動生成的評論來回應帖子。這一功能的推出旨在簡化用戶的互動過程,但許多用戶對此表示懷疑,認為這樣的做法會降低社交媒體的真實性和互動性。

用戶反應
許多用戶對AI生成的評論表示反感,認為這樣的功能使社交媒體互動變得機械化,缺乏人性化的交流。評論中提到,這種 自動化的回應方式不僅無法表達真實的情感,還可能使社交媒體的整體體驗變得更糟。一些用戶甚至在社交平台上發表不滿,要求Meta停止這一改變,並恢復傳統的搜索和互動方式。

隱私和數據使用的擔憂
除了對AI生成內容的質疑外,Meta在使用用戶數據訓練其AI模型方面也面臨隱私問題的批評。許多用戶擔心自己的公開帖子和數據會被用來訓練AI,而這些行為可能侵犯他們的隱私權。

結論
Meta的AI整合問題反映了科技公司在推動創新與維護用戶信任之間的微妙平衡。雖然AI技術有潛力提升用戶互動,但如果 未能妥善處理用戶的擔憂和需求,可能會導致用戶流失和品牌形象受損。Meta需要在推廣AI功能的同時,重視用戶的反饋和隱私保護,以確保其平台的可持續發展。


===

Google 併購 Wiz 

最近,Google 的母公司 Alphabet 宣布將以320億美元收購網路安全初創公司 Wiz,這是 Google 史上最大規模的併購案。這筆交易的目的是加強 Google Cloud 的安全性,以應對日益增長的網路安全威脅。

併購背景與目的

  • 併購金額:此次收購的金額為320億美元,這一數字比去年對 Wiz 的230億美元收購提案高出許多。Wiz 在2024年5月的估值為120億美元,隨後在員工的股權發放中上升至160億美元,顯示出其市場價值的快速增長。
  • 市場需求:隨著企業數位化轉型的加速,對網路安全的需求日益增加。Wiz 提供的雲安全平台能夠連接所有主要雲端服務,幫助企業預防網路安全事件,這使得其成為 Google Cloud 的重要補充。

Wiz 的技術與優勢

  • 雲安全平台:Wiz 的平台能夠快速掃描客戶的環境,構建代碼、雲資源、服務和應用之間的綜合圖,並識別潛在的攻擊路徑。這種技術使企業能夠在部署之前就能夠修復代碼中的安全風險。
  • 多雲支持:Wiz 的產品將繼續在包括 Amazon Web Services 和 Microsoft Azure 在內的所有主要雲平台上運行,這一點對於希望在多雲環境中運作的企業尤為重要。

未來展望

  • 整合與創新:Wiz 將在 Google Cloud 的架構下運作,這將加速其創新步伐,並使其能夠更快地推出新產品。Wiz 的 CEO Assaf Rappaport 表示,成為 Google Cloud 的一部分將使他們的創新速度大幅提升。
  • 監管審查:這筆交易仍需經過監管機構的批准,Alphabet 和 Wiz 將面臨來自政府的審查,尤其是在反壟斷方面的考量。

總結

Google 併購 Wiz 的交易不僅是對網路安全市場需求的響應,也是 Google 在雲計算領域加強競爭力的重要一步。隨著數位化和多雲環境的普及,這一併購將有助於提升企業的安全防護能力,並為 Google Cloud 帶來新的增長機會。 



沒有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