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十二條
1.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3.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4.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5.讀史:念三史(指《史記》、《漢書》、《後漢書》),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6.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保身:節勞、節欲、節飲食。
9.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10.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11.作字:飯後寫字半時。
12.夜不出門。
--
Ref: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1_02/13/4648526_0.shtml
曾國藩認為,磨練自己要有如雞孵蛋般的耐心和韌性。他的一生,就是不斷自我攻伐、自我砥礪的一生。因此也是不斷脫胎換骨、變化氣質、增長本領的一生。
曾國藩以“求闕”命名自己的書房,從青年到老年,曾國藩都生活在不停的自責中,不斷尋求、針砭自己的缺點。
比如對無恒這一缺點,他就終生攻伐不懈。道光二十二年,曾國藩在日記中曾寫道:
余病根在無恒,今日立條,明日仍散慢,無常規可循,將來蒞眾必不能信,作事必不成,戒之!
咸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四十六歲的他寫信給弟弟說:
我平生坐犯無恒的弊病,實在受害不小。當翰林時,應留心詩字,則好涉獵他書,以紛其志;讀性理書時,則雜以詩文各集,以歧其趨。在六部時,又不甚實力講求公事。在外帶兵,又不能竭力專治軍事,或讀書寫字以亂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無一成,即水軍一事,亦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弟當以為鑒戒。
咸豐九年,四十八歲的他寫信給兒子說:
余生平坐無恒之弊,萬事無成。德無成,業無成,亦可深恥矣。逮辦理軍事,自矢靡他,中間本志變化,尤無恒之大者,用為內恥。爾欲稍有成就,須從有恒二字下手。
他從生到死,都生活在“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戰兢兢”之中。讓我們讀幾段他晚年的日記吧:
同治八年(逝世前三年)八月二十日:
念平生所作事,錯謬甚多,久居高位而德行學問一無可取,後世將譏議交加,愧悔無極。
同治九年三月三十日:
二更四點睡。日內眼病日篤,老而無成,焦灼殊甚。究其所以鬱鬱不暢者,總由名心未死之故,當痛懲之,以養餘年。
同治十年十月初一日:
余前有信至筠仙雲,近世達官無如余之荒陋者。傾接筠仙信,力雪此語之誣。余自知甚明,豈有誣乎!
直到逝世前四天的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一日,他的日記中還有這樣的話:
余精神散漫已久,凡應了結之件,久不能完;應收拾之件,久不能檢,如敗葉滿山,全無歸宿,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大徒傷,不勝惶悚慚郝!
這就叫做“幾十年如一日”。
在一次又一次的反覆磨練中,曾國藩的氣質性格漸漸發生著變化。他做事越來越有恒心有毅力,即使後來軍事生活中,每天只要有時間,仍然堅持讀書寫作。他接人待物越來越寬厚、週到、真誠,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質越來越純粹,站得越來越高,看得越來越遠。經過無數次反覆較量,到四十六歲後,他終於對自己的恒心比較滿意了,他總結說:
四十六歲以前作事無恒,近五年深以為戒,現在大小事均尚有恒。
梁啟超在盛讚曾國藩的“有恒”時說:
曾文正在軍中,每日必讀書數頁,填日記數條,習字一篇,圍棋一局,……終身以為常。自流俗人觀之,豈不區區小節,無關大體乎?而不知制之有節,行之有恒,實為人生第一大事,善覘人者,每於此覘道力焉。
普通人過了中年,性格已經固定,記憶力、學習能力下降,進取之心就逐漸懈弛,認為老狗學不會新把戲。而曾國藩卻終身處於學習、進步之中。他給弟弟寫信說:
弟之文筆,亦不宜過自菲薄,近於自棄。余自壬子(四十三歲)出京,至今十二年,自問于公牘、書函、軍事、吏事、應酬、書法,無事不長進。弟今年四十,較我壬子之時,尚少三歲,而謂此後便無長進,欺人乎?自棄乎?
晚年曾國藩總結自己的人生體會說,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個果子成熟的過程。不能著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與天的栽培,會讓一棵樹靜靜長高,也會讓一個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