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情緒管理 - ABC

Ref: http://njmanagement.blogspot.tw/2014/05/abc.html



ABC理論, 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Albert Ellis) 於50年代所創建的。

他認為 行為後果C(Consequence)並不是由 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直接造成的.
而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 才是直接的原因.

亦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 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 所直接引起。

如同古希臘哲學家 艾皮科第塔斯 (Epictetus) 所說

  「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擾,而是被對該事情的看法困擾著。」

如果能以理性而有效的想法, 來取代非理性而無效的認知, 則情緒和反應會隨之改變



A ---> B ---> C

          

            D ---> E ---> F



AActivating event):情境。指發生的事件、事實、或態度、行為反應等。

BBelief):個人對情境所抱持的信念。

CConsequence):對情境的反應,包括情緒或行為。

DDisputing intervention):駁斥與干預。(轉念歷程)

EEffect):效果。(新的反應)
FNew feeling):新的感覺。

舉例:
A(事件本身):朋友約會常遲到。
C(反應):生氣,對他冷言冷語。
B(認知):他不尊重、不在乎我。
D(駁斥):只是他的壞習慣啦、可能臨時有事、塞車  
E(新的反應):是不是塞車?
F(新的感覺):釋懷。


 非理性信念


1. 應該得到生活中所有對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愛和讚許; 
2. 有價值的人應在各方面都比別人強; 
3. 任何事物都應按自己的意願發展,否則會很糟糕; 
4. 逃避可能、挑戰與責任要比正視它們容易得多; 
   5. 對不好的人應該給予嚴厲的懲罰和制裁; 
6. 應該擔心隨時可能發生災禍;
8. 要有一個比自己強的人做後盾才行。
9. 已經定下的事是無法改變的; 
10. 一個人碰到的種種問題,總應該都有一個正確、完滿的答案,如果一個人無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小故事:


有一個年輕人失戀了,一直擺脫不了事實的打擊,情緒低落,已經影響到了他的正常生活,
他沒辦法專心工作,因為無法集中精力,頭腦中想到的就是前女友的薄情寡義。

他認為自己在感情上付出了,卻沒有收到回報,自己很傻很不幸。
於是,他找到了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告訴他,其實他的處境並沒有那麼糟,只是他把自己想像得太糟糕了。
在給他做了放鬆訓練,減少了他的緊張情緒之後,心理醫生給他舉了個例子。

"假如有一天,你到公園的長凳上休息,把你最心愛的一本書放在長凳上,
這時候走來一個人,徑直走過來,坐在椅子上,把你的書壓壞了。這時,你會怎想?"   

"我一定很氣憤,他怎麼可以這樣隨便損壞別人的東西呢!太沒有禮貌了!" 年輕人說。

"那我現在告訴你,他是個盲人,你又會怎麼想呢?"心理醫生接著耐心地繼續問。

"哦--原來是個盲人。他肯定不知道長凳上放有東西!"年輕人摸摸頭,想了一下,
接著說,"謝天謝地,好在只是放了一本書,要是油漆、或是什麼尖銳的東西,他就慘了!"

"那你還會對他憤怒嗎?"心理醫生問。

"當然不會,他是不小心才壓壞的嘛,盲人也很不容易的。我甚至有些同情他了。"   

心理醫生會心一笑:"同樣的一件事情--他壓壞了你的書,但是前後你的情緒反應卻截然不同。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可能是因為我對事情的看法不同吧!"

對事情不同的看法,能引起自身不同的情緒。









沒有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