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ex

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

基金實驗 : 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穩定月收益基金A(日圓避險)(月配息)

僅為紀錄, 非投資建議

投資有風險, 買賣請小心

投資は自己責任でお願いします。

---

2024 Q4 時, 找日圓計價的基金, 理專推薦這檔, 

2024 年底時, 想想來買一些, 同時來實驗記錄一下

( 先前還用此用 AI 來研究買賣策略, 記錄在 基金實驗 : 是否能用 AI 搭配來幫忙計算基金策略 )


富蘭克林

台新銀行

MoneyDJ


---

基金介紹

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穩定月收益基金A(日圓避險)(月配息)

(Franklin Income Fund, A股,日圓避險,月配息)

為富蘭克林投顧管理的境外平衡型基金,專注於全球多元資產配置 (目前看來主要以美國市場為主),目標在維持資本增值前景的同時最大化收益。

基金主要投資於股票證券、長短期債權證券(含非投資等級高風險債券),並透過日圓避險機制降低匯率波動風險。每月配息設計滿足投資人現金流需求,但需注意配息可能部分源自本金。

基本資料








基金十大持股操作策略分析



2025.9.30 紀錄


這個月淨值差不多沒有太大變化, 以 9/29 淨值 910.7 計算, 不計購買時 1.5% 手續費的含息報酬率約 3.91%







2025.9.8 AI 投資建議:


投資建議


總體評級:中性偏積極

建議持有理由


基金經理團隊展現優秀的主動管理能力,持股調整策略合理

降息環境對平衡型基金相對有利

增持的醫療、房地產和能源標的具備中長期投資價值

月配息提供穩定現金流

注意事項


短期內仍需關注美國通膨數據和聯準會政策轉向風險

配息可能來源於本金,需評估對資本的影響

日圓避險成本可能侵蝕部分收益

非投資等級債券比重較高,景氣風險需留意

投資時機建議


積極投資者:可於920-930日圓區間分批進場

保守投資者:建議等待回檔至900日圓以下再進場

定期定額:適合長期投資者採用,降低時機風險

目標價位

基於降息預期和選股效應,預期12個月目標區間為950-980日圓,上檔空間約3-6%,具備中等吸引力。


觀察基金操作持股變化也挺有趣的, 和 AI 討論分析,AI覺得:

基金經理人主動調整投資組合的策略奏效。

甲骨文退出十大持股反映經理人對AI泡沫風險的審慎態度,而增持醫療、房地產和能源類股. 則顯示對這些板塊中長期價值的信心。

持股調整策略分析


甲骨文退出的投資邏輯

甲骨文從7月十大持股榜單消失並非因為經理人不看好AI發展,而是基於風險控制考量。儘管甲骨文2025年財報表現亮眼,雲端業務成長超過50%,股價今年漲幅達33%,但其估值已達到較高水平。基金經理人選擇獲利了結,避免AI概念股可能的估值修正風險,這是謹慎的投資策略。

醫療類股增持邏輯

增持CHS社區健康系統(3.19%)和Tenet Healthcare(1.46%)反映對美國醫療整合趨勢的看好。CHS作為大型醫療服務供應商,受益於人口老化和醫療需求穩定增長;Tenet Healthcare市值達163億美元,在醫療整合浪潮中具備規模優勢。根據高盛預估,2025年美國醫療類股盈餘成長率將高於整體股市,且本益比僅16.5倍,遠低於科技股的28.7倍。

房地產相關持股策略

增持房地美機構債券(2.45%)、吉利美房貸抵押債(2.65%)和Home Depot(1.72%),反映對美國房市復甦的預期。聯準會預期2025年降息將刺激房屋貸款需求,有利於房貸機構和家居零售商。儘管Home Depot近期財報不如預期,但管理層維持2025年營收成長2.8%的展望,且消費者財務狀況相對健康。

能源股配置增加

增持艾克森美孚(1.96%)和雪佛龍(1.44%)顯示對傳統能源價值的重新認識。艾克森美孚2025年第二季EPS達1.64美元,超過預期的1.56美元;雪佛龍維持穩定的股息政策,殖利率達4.45%。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具備強大現金流的傳統能源公司仍具投資價值。




市場趨勢分析


美國國債市場展望

2025年下半年美債走勢取決於聯準會政策路徑。市場預期聯準會將在9月開始降息,全年降息幅度約0.5-0.75個百分點。然而,通膨數據仍存在不確定性,若CPI持續高於2%目標,可能推遲降息時程。長期而言,美債20年期殖利率可能在4.5-5%區間震盪。

重點增持股票前景

醫療股:人口老化趨勢不變,政策風險有限,評價面相對便宜,未來兩年預期將有優異表現

房地產相關:降息環境有利房市復甦,但需關注利率敏感度風險

能源股:具備防禦特性和股息收益,但面臨油價波動和環保政策壓力
風險評估

主要投資風險

利率風險:基金持有相當比重債券和利率敏感資產,升息環境不利

信用風險:投資非投資等級債券比重較高,景氣下行時信用利差擴大

產業集中風險:醫療和能源持股增加,面臨產業特定風險

匯率風險:日圓避險成本和殘餘匯率風險

機會分析


降息環境受益:2025年下半年降息預期有利債券和利率敏感股

主動管理優勢:經理團隊展現良好的選股和時機把握能力

價值投資機會:增持標的多數估值合理,具備長期投資價值


心得紀錄:

2025.9.8

這回嘗試 基準日之後,再下單購買,看來這方式還可以,比較能買到除息後的低點

目前淨值有回來, 所以我的基金至今買的這十筆,不算手續費的話(每筆日圓3000元) 已經都是正的了, 平均含息報酬率為 3.66%

只算配息殖利率的話, 第一筆 2024/12/30 買的, 經過九次配息(月配), 殖利率已來到 6.2%







----

2025.8.8


這檔基金之前配息都是每月8號之後, 還以為這個月也是; 月初看到淨值跌了, 以為是美股跌的原因,今天按照計劃要買時, 才發現 8/1 已經除息了, 這幾天淨值還慢慢爬回來, 虧到了... T_T

一問 AI 怎麼會這樣, 才知道人家富蘭克林, 年初就已經公布除息的行事曆了;

果然資訊差影響蠻大的, 有時投資勝負就看這些細節...


https://www.franklin.com.tw/dividendDate/index







---

2025.7.3


最近淨值終於又回到了 910 以上

( 圖片來源: 台新銀行 )

自己做了一個表, 終於日圓的收益是正的了 (此檔基金是日圓計價)


如果考量新台幣兌日圓的匯率, 被匯率侵蝕掉了
但還好我目前資產是用日圓來做基準幣計算, 所以沒有差 (打算移居日本)

     (圖片來源: Google Finance)


另外有趣的是, 可以看他每個月的持股改變, 來做投資美股的參考

2025/32025/42025/5
(美國 政府公債) UNITED STATES TREASURY NOTE/BOND7.46%6.62%6.26%
房地美房貸抵押債 (美國 機構債) FREDDIE MAC POOL3.10%3.10%2.94%
CHS社區健康系統 (美國 醫療保健) CHS/COMMUNITY HEALTH SYSTEMS INC2.30%3.49%2.81%
吉力美房貸抵押債 (美國 機構房貸抵押債) GOVT NATL MORTG ASSN1.56%1.56%2.04%
波音 (美國 工業) BOEING CO/THE1.87%1.91%1.92%
艾克森美孚 (美國 能源) EXXON MOBIL CORP2.21%2.02%1.89%
泰尼特健保公司 (美國 醫療設備及服務業) TENET HEALTHCARE CORP1.58%1.58%1.58%
家得寶 (美國 零售業) HOME DEPOT INC/THE1.50%1.49%1.64%
百事公司 (美國 民生消費) PEPSICO INC1.47%
甲骨文公司 (美國 軟體服務業) ORACLE CORP1.39%1.45%
雪佛龍 (美國 能源) CHEVRON CORP1.51%1.40%1.40%
南方公司 (美國 公用事業) SOUTHERN CO/THE1.49%

先前是甲骨文, 忘了買 T_T

5 月新持股 - 百事可樂, 立刻下了預約單 ^^


從百事可樂的生可樂產品,來請AI做百事可樂的投資建議報告書 


---

2025.2.15

二月配息了, 再買一筆, 目前狀況:






--

2025.1.27


資料來源: 富蘭克林網站


--

2025.1.18

債券殖利率下跌了 - 10年期美債殖利率跌破4.6%




做了一個表






--
2025.1.14

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穩定月收益基金A(日圓避險)(月配息) 

成立日期: 2023/8/18




    (圖片來源: 台新銀行)


最近淨值下跌, 可能和他的持股有很大比例是美國國債有關

    (圖片來源: 台新銀行)



有趣的是, 持股中的一檔 房地美, 最近意外飆升, 但似乎淨值上沒有特別體現?


連邦住宅金融抵当公庫 - wiki
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 FHLMC
飆升似乎是因為第四季房價攀升 



     (圖片來源: Google Finance)


應該算是高股息? 這邊的息值或比例, 是指每股配到的日圓股息,
若以單價每股是 923 來看的話 (6.448/923) * 12 = 約 8.4% 年報酬率 (不考慮淨值損失)



除息日雖然是 2025/1/10, 但似乎需要幾天工作日, 我是 1/15 日早上才看到系統上有配息

目前狀況: 加上配息後仍稍微虧損


看來要有賺得要等淨值穩定下來先 (FED 繼續降息?)

繼續配息後買入實驗看看. 




















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債券 第三堂課 : 1998年 俄羅斯倒債

前篇:債券 第二堂課 : 美國二十年期國債ETF





1998年俄羅斯倒債事件始末

1998年8月,俄羅斯爆發全面性金融危機,結合貨幣崩潰、銀行業危機與主權債務違約。政府宣布盧布大幅貶值(匯率區間從5.3–7.1擴至6.0–9.5兌1美元),暫停支付國內短期國債(GKOs),並凍結外債償還90天。此舉標誌俄羅斯自1918年革命後首次主權債務違約,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震盪。

危機前的經濟轉型與樂觀情緒 (1997年)

1997年是俄羅斯經濟轉型以來的重要轉折點。經歷了長達7年的經濟衰退和”休克療法”改革後,俄羅斯經濟終於在1997年出現回穩的跡象。該年俄國內生產總值自1990年 以來首次實現增長,儘管增幅僅為0.8%。

這一年也是俄羅斯吸引外資最多的年份,總額達到100多億美元,使得自1991年以來的累計外資達到237.5億美元。分析師和投資者普遍看好俄羅斯的經濟前景,預期國家信用評等將被調升,發債成本有望降低。俄羅斯的金融市場吸引了大量投資:股票回報率平均高達1倍以上,國債的回報率也在20%以上,且80%是3-4個月的短期國債。

然而,這些外資結構存在致命隱患:直接投資僅占30%左右,70%左右是短期資本投資,來得快走得也快。到1997年10月,外資已掌握了60%-70%的股市交易量,30%-40%的國債交易額。


為何投資人初期未察覺倒債風險?

  1. 財政假象掩蓋脆弱性:1994–1997年俄羅斯維持貿易順差與經常帳盈餘,營造經濟穩定假象 。
  2. 高息國債吸引力:短期國債(GKOs)提供高達30%的年化收益率,吸引國際資本湧入,忽略 底層風險。
  3. 忽略結構性缺陷
    • 經濟高度依賴能源出口(石油與天然氣占外匯收入70%),國際油價波動直接衝擊償債能力。
    • 財政赤字持續擴大(1998年缺口達180–190億美元),但投資人過度信賴IMF援助與政府擔保。

危機的導火線與發展過程

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

1997年7月泰國金融危機爆發時,對俄羅斯的影響還不明顯。但當10月韓國金融危機爆發後,立即對俄羅斯產生連鎖反應。韓資為救本國之急急忙大量撤走,其 他外國投資者也紛紛跟進,導致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間股價平均下跌30%。

亞洲金融危機使得國際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下跌,嚴重打擊了俄羅斯的出口收入。俄羅斯的外匯收入70%來自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對其償債能力影響巨大。1997年至1999年間,WTI原油期貨價格從25.7美元/桶跌至13.7美元/桶,跌幅達46.6%。

政治危機加劇經濟困境

1998年3月,俄羅斯爆發政府危機。葉爾辛總統出於政治考慮,突然解除切爾諾梅爾金總理職務,提名年僅35歲、缺乏經驗的基里延科擔任總理。這>一任命經過杜馬三次表決才勉強通過,在總理空缺期間,俄羅斯少收稅款30億美元,使本已入不敷出的財政更加雪上加霜。[5][1]

政局不穩定進一步打擊了投資者信心,導致大量資金從俄羅斯流出。這次政治危機造成的資金外逃至少達140億美元。

財政和債務危機的暴露

基里延科政府上任後,俄羅斯嚴重的財政債務危機首次完全暴露在世人面前。俄羅斯自1992年以來一直存在財政赤字,政府採取發行國債、舉借外債、拖延支付等”軟赤字”辦法加以彌補

到1998年6月底,俄羅斯政府債務規模驚人: 

- 內債達350億美元(其中國債達4500億盧布) 

- 外債達1600億美元 

- 總債務約2000億美元,相當於GDP的58% 

- 償還國債的支出占預算支出的30%

第一次車臣戰爭的經濟成本高達55億美元,加劇了危機的形成。此外,逃稅現象十分普遍,幾乎一半企業偷漏稅,拖欠工資總額達700億盧布。

盧布被攻擊的原因

盧布遭受攻擊主要源於以下幾個因素:

  1. 經濟結構性缺陷:俄羅斯經濟過度依賴能源出口,國際能源價格下跌直接影響其償債能力。

  2. 短期資本占比過高:外資中70%為短期投機資本,一旦市場出現風吹草動,這些熱錢迅速撤離。

  3. 財政赤字嚴重:政府長期依靠舉債維持運轉,形成債務金字塔,償債壓力巨大。

  4. 政局動盪:頻繁更換政府削弱了投資者信心,加速了資本外逃。

  5. 國際投機勢力:1998年8月13日,索羅斯在《金融時報》發表文章,指出俄羅斯必須一次性將盧布貶值15%-20%以緩解財政壓力,這進一步加劇了 市場恐慌。

俄羅斯選擇倒債的原因

直接觸發因素

1998年8月17日,面對無法控制的金融危機,俄羅斯政府被迫做出了倒債的決定。這一決定基於以下現實考量:

  1. 外部衝擊: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導致全球能源與原材料價格暴跌,重創俄羅斯出口收入。

  2. 外匯儲備枯竭:央行用於救市的資金已經耗盡,無力繼續支撐盧布匯率。

  3. 債務泡沫破裂

    • 短期國債規模膨脹至550億美元,超過外匯儲備(130億美元)四倍。
    • 外債總額達1,280億美元,但資產僅277億美元,償付能力嚴重不足。

    需要大量借新債還舊債,債務雪球越滾越大,已不可持續。

  4. 國際準備不足:外匯儲備僅130億美元,為對外負債總值1280億美元的十分之一。

  5. 財政缺口巨大:1998年財政缺口高達180-190億美元,政府收入無法維持基本運轉。

  6. 政治動盪:葉爾欽頻繁更換總理(如1998年基里延科上任),政策不連貫導致稅收流失30億美元,加劇財政危機。


政府挽救措施及失敗原因

挽救行動
- 大幅升息(央行利率飆至84%)以阻止資本外流。
- 接受IMF 226億美元緊急貸款,試圖穩定匯率與償債。
- 8月17日宣布盧布貶值、債務重組及支付凍結。

失敗原因
1. 高利率反效果:升息加重政府利息支出,稅收萎縮下財政缺口惡化。
2. 市場信心崩潰:債務凍結加劇資本外逃,單日外匯儲備流失逾10億美元。
3. 結構性問題未解:能源依賴與產業空洞化未改善,IMF援助僅延緩而非解決危機。


倒債的具體內容

1998年8月17日,俄羅斯政府和央行發表聯合聲明宣布:

  1. 盧布大幅貶值:將盧布兌美元的浮動區間從5.3-7.1擴大為6.0-9.5,實際貶值幅度達到50%。

  2. 債務重組:宣布單方面延期償付以盧布計價的內債,將即將到期的150億美元外債延期還款90天。

  3. 暫停銀行業務:一些銀行對負債的支付,包括債務和貨幣期權交易被暫停90天。

  4. 國債轉換:將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200億美元國債轉換成三年期、四年期、五年期的中期國債。


事件發展與結果


直接經濟後果

倒債事件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後果:

  1. 貨幣貶值: 盧布貶值70%,通膨飆升,民眾實質收入暴跌。

  2. 經濟急劇收縮:1998年GDP下降約8%,工業生產下降3%,通貨膨脹率達到18.9%。

  3. 金融體系癱瘓:股市、債市和匯市基本陷入停盤狀態,銀行無力應付居民提款,銀行業崩潰,多家大型銀行倒閉,金融系統癱瘓。

  4. 外匯儲備大幅減少:黃金和外匯儲備從250億美元降為120億美元。

  5. 股市崩盤:日均股市交易量從3000-4000萬美元降為100萬美元。


對全球金融市場的衝擊

俄羅斯倒債事件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

  1. LTCM危機: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因俄債違約虧損25億美元,差點破產,迫使美聯儲緊急協調華爾街銀行進行救助。

  2. 其他對沖基金損失:索羅斯量子基金虧損20億美元,美國銀行家信託公司虧損4.88億美元。

  3. 全球市場動盪:新興市場資信惡化,國際資本撤離加劇。俄羅斯危機帶動美歐國家股匯市全面劇烈波動,將原本區域性的亞洲金融危機擴大為全球性危機。

政治後果

危機也帶來了重大政治變化:

  1. 政府更迭:基里延科在1998年8月23日辞職,經過切爾諾梅爾金短暫代理後,普里馬科夫於9月11日出任總理。

  2. 普丁崛起:危機最終為普丁的上位創造了機會。1999年5月,葉爾辛解除普里馬科夫職務,最終選擇普丁作為接班人。


長期影響

盧布貶值雖然造成短期痛苦,但諷刺的是,這成為俄羅斯經濟在長期內遇到的最好機會之一。貶值提高了俄羅斯商品的競爭力,為後來的經濟復甦奠 定了基礎。在普丁執政期間,俄羅斯經濟逐步恢復,並在高油價的推動下實現了快速增長。

1998年俄羅斯倒債事件是一場由內外因素共同導致的金融危機,它不僅改變了俄羅斯的政治格局,也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20世紀末新興市場金融危機的重要組成部分。


===

避免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的潛在方案

為了避免1998年俄羅斯政府被迫倒債,應採取一系列結構性和制度性改革,分為短期、中期與長期三個階段,並同時加強國際合作與監管機制。

一、短期措施(1–2年)

1. 債務結構與規模管理
- 將短期國債比重降至外匯儲備的50%以下,避免短期流動性壓力。
- 控制政府債務/GDP比率不超過60%,並確保短期外債/GDP不超過20%。
- 逐步縮短財政赤字,透過改革稅制與強化稅務徵管,提高政府收入至GDP的20%以上。

2. 外匯儲備積累
- 建立外匯儲備緩衝,目標為短期外債的150%覆蓋率,並將儲備規模提高至200億美元以上。
- 與主要貿易夥伴和國際機構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以備市場流動性緊張時使用。

3. 緊急金融監管理念
- 引入臨時資本管制,針對高頻短期投機資金設立動態保證金與交易限額。
- 強化銀行流動性監控,要求大型銀行維持至少30%的流動資產比率。

二、中期措施(3–5年)

1. 結構性經濟多元化
- 推動製造業升級與高科技產業發展,使非能源出口比重提升至外匯收入的40%。
- 設立產業轉型基金,引導私人資本投入汽車、電子與資訊服務等領域。

2. 金融體系與市場深化
- 建立深度本幣債券市場,發行3-10年期盧布計價政府債券,降低匯率風險。
- 完善資本市場基礎設施,引入國際清算機制並強化交易所監管。

3. 制度與法治建設
- 落實產權保護和契約執行,提升司法公信力,並簡化投資審批流程。
- 建立跨部門金融穩定委員會,統籌財政、貨幣與監管政策協調。

三、長期措施(5–10年)

1. 產業升級與創新驅動
- 加大研發投入,將研發支出占GDP比重提升至2%,並扶植創新型中小企業。
- 促進農業與服務業現代化,打造多元化產業生態,減少對能源的結構性依賴。

2. 區域經濟整合與國際合作
- 積極參與歐亞經濟聯盟與世界貿易組織,拓展多元出口市場。
- 加入區域金融安全網絡,與鄰國及新興市場簽訂區域資本流動協議。

3. 人力資本與社會保障強化
- 改革教育體系,推動技職與大學合作,提升勞動力技能與生產力。
- 優化社會福利和退休制度,降低長期政府支出壓力,並確保社會穩定。


關鍵教訓:主權債務危機往往源於「財政赤字+外部依賴+政治動盪」的疊加效應。結構性改革與完善的監管和預警體系,比短期高息融資更能從根 本上防範金融危機重演。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