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水地比

水地比  坎上坤下 
  比: 象形, 兩人並肩而立


吉。 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后夫凶。
  原筮: 推原其情, 筮決其意
  元: 善之長也, 謂有德之尊長 
  永貞: 能持之以恆以固守正道
  

彖曰: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后夫凶,其道窮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他,吉。
象曰:比之初六,有他吉也。

六二:比之自內,貞吉。
象曰:比之自內,不自失也。

六三:比之匪人。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六四:外比之,貞吉。
象曰:外比於賢,以從上也。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象曰:顯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順,失前禽也。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上六:比之無首,凶。
象曰:比之無首,無所終也。

---
綜卦為地水師, 師卦為別人來投靠, 比卦為自己投靠別人
   比樂師憂, 速者得先機; 


---
上善若水,水善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 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朱熹 - 八卦取象歌

乾三連
坤六斷
震仰盂
艮覆碗
離中虛
坎中滿
兌上缺
巽下斷

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道德經]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道德經 -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為學日益 :
   學如逆水行舟

為道日損 :
   不自覺的, 背了個布袋, 裡面裝著成敗, 得失, 是非, 人我 等執著與妄想.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
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

恆 - 曾國藩

生活規律, 飲食有節, 起居有常

---
課程十二條

1.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3.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4.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5.讀史:念三史(指《史記》、《漢書》、《後漢書》),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6.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保身:節勞、節欲、節飲食。 
9.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 
10.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 
11.作字:飯後寫字半時。 
12.夜不出門。 


--
Ref: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1_02/13/4648526_0.shtml



曾國藩認為,磨練自己要有如雞孵蛋般的耐心和韌性。他的一生,就是不斷自我攻伐、自我砥礪的一生。因此也是不斷脫胎換骨、變化氣質、增長本領的一生。
曾國藩以“求闕”命名自己的書房,從青年到老年,曾國藩都生活在不停的自責中,不斷尋求、針砭自己的缺點。
比如對無恒這一缺點,他就終生攻伐不懈。道光二十二年,曾國藩在日記中曾寫道:
余病根在無恒,今日立條,明日仍散慢,無常規可循,將來蒞眾必不能信,作事必不成,戒之!
咸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四十六歲的他寫信給弟弟說:
我平生坐犯無恒的弊病,實在受害不小。當翰林時,應留心詩字,則好涉獵他書,以紛其志;讀性理書時,則雜以詩文各集,以歧其趨。在六部時,又不甚實力講求公事。在外帶兵,又不能竭力專治軍事,或讀書寫字以亂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無一成,即水軍一事,亦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弟當以為鑒戒。
咸豐九年,四十八歲的他寫信給兒子說:
余生平坐無恒之弊,萬事無成。德無成,業無成,亦可深恥矣。逮辦理軍事,自矢靡他,中間本志變化,尤無恒之大者,用為內恥。爾欲稍有成就,須從有恒二字下手。
他從生到死,都生活在“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戰兢兢”之中。讓我們讀幾段他晚年的日記吧:
同治八年(逝世前三年)八月二十日:
念平生所作事,錯謬甚多,久居高位而德行學問一無可取,後世將譏議交加,愧悔無極。
同治九年三月三十日:
二更四點睡。日內眼病日篤,老而無成,焦灼殊甚。究其所以鬱鬱不暢者,總由名心未死之故,當痛懲之,以養餘年。
同治十年十月初一日:
余前有信至筠仙雲,近世達官無如余之荒陋者。傾接筠仙信,力雪此語之誣。余自知甚明,豈有誣乎!
直到逝世前四天的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一日,他的日記中還有這樣的話:
余精神散漫已久,凡應了結之件,久不能完;應收拾之件,久不能檢,如敗葉滿山,全無歸宿,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大徒傷,不勝惶悚慚郝!
這就叫做“幾十年如一日”。
在一次又一次的反覆磨練中,曾國藩的氣質性格漸漸發生著變化。他做事越來越有恒心有毅力,即使後來軍事生活中,每天只要有時間,仍然堅持讀書寫作。他接人待物越來越寬厚、週到、真誠,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質越來越純粹,站得越來越高,看得越來越遠。經過無數次反覆較量,到四十六歲後,他終於對自己的恒心比較滿意了,他總結說:
四十六歲以前作事無恒,近五年深以為戒,現在大小事均尚有恒。
梁啟超在盛讚曾國藩的“有恒”時說:
曾文正在軍中,每日必讀書數頁,填日記數條,習字一篇,圍棋一局,……終身以為常。自流俗人觀之,豈不區區小節,無關大體乎?而不知制之有節,行之有恒,實為人生第一大事,善覘人者,每於此覘道力焉。
普通人過了中年,性格已經固定,記憶力、學習能力下降,進取之心就逐漸懈弛,認為老狗學不會新把戲。而曾國藩卻終身處於學習、進步之中。他給弟弟寫信說:
弟之文筆,亦不宜過自菲薄,近於自棄。余自壬子(四十三歲)出京,至今十二年,自問于公牘、書函、軍事、吏事、應酬、書法,無事不長進。弟今年四十,較我壬子之時,尚少三歲,而謂此後便無長進,欺人乎?自棄乎?
晚年曾國藩總結自己的人生體會說,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個果子成熟的過程。不能著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與天的栽培,會讓一棵樹靜靜長高,也會讓一個人慢慢成熟:“毋揠毋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易經學習] 第七卦 地水師 六四

師: 貞, 丈人吉, 無咎


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 剛中而應,行險而順,
      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 剛中而應: 九二, 應: 六五

 - 行險而順: 坎為險. 坤為順 
 - 毒: 使役也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


六四: 師左次, 無咎
象曰:左次無咎, 未失常也. 


行師之法,欲右背高,故左次之。正義曰:「行師之法,欲右背高」者,此兵法也。故《漢書》韓信云:「兵法欲右背山陵,前左水澤。」


===


先求無過, 再求有功. 根基需穩固, 反之則如履薄冰. 
春為生發之時, 用養.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