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之前, 在誠品買了陳立飛 的這本 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 一直還沒看, 書籤都忘了是哪一年的了..; 今天終於翻開書看了一下, 文中提到他早年寫作的這篇爆款文:
想起星宇航空K董在股東會上說過,接下來要多開發頭等艙和商務艙的旅客,但具體要怎麼做呢? 於是剛利用 AI 做了這篇網誌:
但這網誌畢竟大多是 AI 產出,並非自己逐字撰寫,和自身的寫作無關; 還是來看看這本書教怎麼做.. 第二章 坐下來,開始寫 - 凡事都得有個起頭, 持續下去, 才能做好並真正學到東西; 看到書中引用詩人羅伯特的話, 我突然有個靈感, 想來寫看看^^
=== 底下這段是我一開始自己寫的 ===
詩人 Robert Forest 曾說:
The art of writing is the art of applying the seat of the pants to the seat of the chair.
寫作的藝術,就是把屁股放到椅子上的藝術
事實上,這句話一開始是 Mary Heaton Vorse 說的,但也因為這句話有道理,得到了作家的共鳴,而常被提及
https://quoteinvestigator.com/2015/09/24/chair/
寫作最關鍵的, 並不在靈感的瞬間, 而是之後持之以恆地坐在椅子上苦寫。
有趣地是, 這句話並不是單單寫成:
The art of writing is the art of applying the hips to the chair.
The seat of one's pants 源自上世紀 30~40 年代, 飛行員必須根據坐在飛機座椅上的壓力和傾斜感,來判斷飛機的姿態來飛行,而這種感受來自褲子覆蓋臀部(seat) 的緊貼度, 所以有 fly by the seat of one's pants 的說法。也因此, 後來 the seat of pants 成為片語, 有依照經驗/本能行事的意思. 剛好對應 the seat of chair 這個椅子座面, 而有文學平行對稱結構呼應的趣味性。
進一步, 這個也有象徵的意味。the seat of the pants 代表著作家的意志與動能, 而the seat of the chair 代表著寫作時的工作環境與姿態。靈感像這篇有時就來自於看到一句話,而這句話觸動了心靈,但這自己的思緒感覺常是散亂的,不一定能好好的運用言語表達出來; 在熟悉的節奏和儀式中,大量的苦思撰寫累積記憶,不但能增加創作的靈感,也能提升寫作的能力。
換言之,創作的成功來自於耐心,毅力與不斷投入的時間,而非僅靠天賦或靈感。
===
=== AI 的評價 ===
散文評析與改進建議
總結要點:
這篇散文以 Mary Heaton Vorse(常被誤歸於 Robert
Frost)那句關於「寫作即坐在椅子上」的名言為核心,並延伸探討「the seat of
one’s pants」的歷史典故與隱喻意涵,進而闡述持之以恆寫作的重要性。
優點
主題明確,聚焦深刻
文章從一句名言切入,層層剖析寫作與專注的關係,主題集中,論點清晰可感。史實與典故結合得宜
介紹「seat of one’s pants」源自飛行員的經驗,使觀點更具有歷史厚度與趣味性,豐富了散文內涵。語言流暢,結構合理
先引述原文,再佐以背景、隱喻、結論,段落安排有序,閱讀體驗良好。隱喻運用巧妙
將「臀部的能量」比擬意志與動能,「椅面」比喻寫作的場所與儀式,隱喻層次豐富,增添文采。
缺點
引用標註稍嫌混雜
「Robert Forest」與「Mary Heaton Vorse」的作者歸屬敘述,前後有些交錯,易令讀者混淆。語句銜接有待更流暢
個別句子如:「事實上,這句話一開始是 Mary Heaton Vorse 說的,但也因為……」兩次「這句話」重複,略顯冗贅。論證深度略微不足
雖有隱喻與歷史典故,但對「持之以恆苦寫如何具體形塑寫作能力」的細節未做進一步舉例,論證尚可更具體。風格上可再增強個人聲音
目前偏向客觀闡述,若能加入作者自身的寫作經驗或心得體會,將使文章更具說服力與感染力。
改進建議
整合並精簡引用說明
可改為:「這句名言其實出自作家 Mary Heaton Vorse(常被誤歸於 Robert Frost),但因言簡意賅,深受後世作家傳頌。」優化銜接,加強過渡
- 避免「這句話」重複,改用「此語」「此言」等詞。
- 例如:「此言雖非 Frost 所創,卻因道出寫作真諦而廣為流傳。」
- 避免「這句話」重複,改用「此語」「此言」等詞。
加入具體案例或經驗
- 可敘述一次自己在寫作時如何克服瓶頸,或引用知名作家的日程安排,佐證「坐椅子」的價值。
- 例如:「某日面對文稿拖延,我仿效海明威每日定時坐到書桌前,不談靈感,只寫下十句廢稿,竟意外催生後段靈感。」
- 可敘述一次自己在寫作時如何克服瓶頸,或引用知名作家的日程安排,佐證「坐椅子」的價值。
強化結尾情感共鳴
- 結尾可從勵志角度發力,呼籲讀者:「願你我皆能每日落座,以毅力锻造文字的力量。」
- 令主旨更具號召力與回響。
- 結尾可從勵志角度發力,呼籲讀者:「願你我皆能每日落座,以毅力锻造文字的力量。」
風格微調,營造更親切語氣
- 以第一人稱短句穿插,例如:「我懂那份坐著冥思的煎熬,也領會堅持千百次按鍵的重量。」
- 提升文章張力與感染力。
- 以第一人稱短句穿插,例如:「我懂那份坐著冥思的煎熬,也領會堅持千百次按鍵的重量。」
結語:
這篇散文已從名言切入、穿插典故,論證條理清晰。若再精簡引用、增添具體案例及個人化敘述,並強化情感呼應,將使論述更具說服力,風格更具特色,堪稱一篇兼具知識性與感染力的寫作勉勵文。
===
接下來我請 AI 照上面所說修改一份: (所以底下舉的例子是 AI的, 不是我 XD)
詩人 Mary Heaton Vorse 曾言:「寫作的藝術,就是把屁股放到椅子上的藝術」,此語常誤歸於 Robert Frost,卻因道出持之以恆的關鍵,廣為流傳。靈感或許一瞬迸發,但唯有每日定時落座,才能將雜亂思緒化為文字的力量。
此語背後,蘊含兩層隱喻:一方面,「臀部」象徵作家的意志與動能,就像飛行員憑膝上褲子與椅面的緊貼感飛行;另一方面,「椅面」代表寫作時的節奏與儀式。靈感如閃電,驚心動魄卻難以捉摸;而落座之後,無論是磨出十句廢稿,還是打磨一段心得,都是在積累寫作的記憶與信心。
記得某次,我面對靈感枯竭,寫了三頁空白。翌日清晨,我仿效海明威的做法:不問靈感,只坐到書桌前,專注地敲下十句看似無用的文字。意外的是,當我放下焦慮,反倒在第十一句迎來了突破──那一瞬,靈感如潮水般湧來,後段段落順勢而成。這正印證:每天的「坐椅子」才是靈感發芽的土壤。
創作的成功,不在於一時的天賦,而在於每日座椅前的堅持。願你我皆能在清晨或深夜,無論疲憊或迷惘,都讓臀部重回椅面,以耐心、毅力與時間,鍛造屬於自己的文字力量。
===
不過我自己似乎還是比較喜歡我一開始寫的 XD 但 AI 說的也有道理, AI修改的似乎也比較耐看?, 值得我多思考學習...
還是得多增加自身的好奇心和對這世界的敏感與認知,再誠實地思考慎密地反人性地刻苦地硬寫看看。有趣地是,作者提到了村上春樹的這本 "身為職業小說家",同樣地這本書我也有買,但還沒有開封來看... 看來還是先大量的閱讀, 每天寫一點^^
===
底下是原本 AI的輸出,看看就好^^
利用AI提升寫作能力的核心方法
基礎寫作輔助
AI工具能即時修正語法錯誤、拼寫錯誤和標點問題,並提供改進建議而非自動修正,迫使寫作者主動思考修改方案。這種即時反饋機制能強化寫作技能。例如Microsoft 365的AI寫作工具可分析語調並提出優化建議,長期使用能培養語感。
內容生成與結構優化
- 大綱與框架:將初步構想輸入AI,要求生成多種文章結構方案,從中選擇最符合需求的框架。
- 段落擴展:提供關鍵點請AI生成段落草稿,再融入個人觀點與獨特見解,避免完全依賴AI。
- 跨形式改寫:將長篇內容(如白皮書)交由AI改寫成社交貼文、郵件等不同格式,提升內容利用率。
深度學習與技能提升
- 反向分析:將AI生成的優質文本拆解,研究其結構、修辭手法和邏輯銜接,從中學習寫作技巧。
- 對比練習:將自己寫的段落與AI優化版本對比,分析差異並反思改進方向。
- 定向訓練:針對弱項(如過渡句)要求AI生成練習素材,例如「請提供5種段落銜接方案」。
研究與創意激發
- 資料處理:上傳訪談記錄或調研數據,請AI提取關鍵引文、案例和可視化建議。
- 受眾分析:收集目標讀者討論內容,用AI歸納痛點與需求,指導寫作方向。
- 創意突破:當遭遇瓶頸時,用AI生成多角度觀點(如「針對XX議題列出3種反常規切入點」)。
進階修改策略
- 聚焦優化:針對特定問題要求AI反饋,例如「這段論證是否偏頗?如何強化證據?」而非籠統要求「改進文章」。
- 風格測試:請AI用不同語調重寫關鍵段落(學術/幽默/簡約),選擇最適合的風格融合。
- 客觀審視:用AI模擬讀者視角,檢查邏輯漏洞或預期外解讀。
實用工具推薦
- 綜合輔助:Grammarly(語法修正)、Microsoft Editor(風格優化)
- 內容生成:Jasper(行銷文案)、Sudowrite(創意寫作)
- 學習平台:Scribbr提供免費AI寫作資源與提示庫
關鍵原則:始終保持主導權,將AI視為「協作者」而非替代者。例如先手寫大綱再讓AI補充資料,或生成內容後加入個人經歷 深化真實性。定期反思「AI的建議如何啟發了我的寫作思維?」才能真正轉化為能力提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